一个杀人犯身上存在的客观事实对其被判死刑的概率会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其被判死刑概率的关键因素: 1. **犯罪动机**:虽然犯罪动机不被直接作为法定量刑情节,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它作为量刑情节的司法解释,对量刑具有酌定作用。例如,出于卑劣动机(如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等)而杀人的犯罪人,通常会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再犯可能性和危险性,因此更可能面临死刑的判决。 2. **犯罪手段**:犯罪人使用的手段残忍程度也是量刑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的犯罪人,更可能因情节严重而被判处死刑。 3. **危害结果**:故意杀人罪要求出现一定的危害结果,即他人的死亡。如果犯罪人的行为导致了多人死亡或造成了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这些都将增加其被判死刑的可能性。 4. **行为对象**:故意杀人罪的行为对象是“人”,包括胎儿、婴儿、精神病人等。如果犯罪人杀害的是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或著名人物等,这可能会因其造成的社会强烈震动和恶劣影响,而增加其被判死刑的概率。 5. **行为时间、地点**:虽然这些因素不是故意杀人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但在具体案件中,它们可能会影响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认定。例如,在公共场所故意杀人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在量刑时可能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6. **被害人的过错**:被害人的过错情况也是影响量刑的重要因素。如果被害人在事件中有明显的过错,且这一过错对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这可能会在量刑时给予犯罪人一定的从轻考虑。 此外,法官个人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职级地位,社会影响等因素,也可能对最终判决产生影响。总的来说,对杀人犯的量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