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顺序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一、定义 施工顺序是指在施工进行中,从前到后对施工工程各细分项目按照合理的时序安排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它旨在充分发挥各施工项目之间的优势互补,及时解决施工中所可能遇到的冲突,从而实现节约施工费用、减少施工时间、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 ### 二、原则 施工顺序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先场外、后场内**:对于与场内外有联系的一些工程,如道路工程、管线工程等,其施工应从场外开始,然后再逐步向场内延伸。 2. **先全场、后单项**:应先完成全场性的工程,如场地平整、各种管道、电缆线的主干、场内的铁路和主要干道等,然后再完成各独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3. **先地下、后地上**:在施工时应先完成零点标高以下的工程,如铺设地下管网、修建专用线和现场内的铁路与公路等,然后再完成零点标高以上的部分。同时,地下工程应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 4. **管线及道路工程先主干、后分支**:管线道路中的先主干、后分支的施工顺序能使完成部分的工程得以迅速发挥作用。 ### 三、重要性 1. **实现施工项目的协调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可以保证施工有序进行,实现施工项目的有机衔接。 2. **节省施工费用**:施工顺序通过优化施工项目组合,有效节省施工量,减少施工中死循环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施工费用的节约。 3. **提高施工质量**:合理的施工顺序可以减少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如安装件错误搭配、质量检验不合格等,从而达到安全施工、高质量施工的要求。 4. **实现施工有序进行**:正确的施工顺序可以有效地节省施工时间,有利于施工计划的实施,避免重复施工,节省大量的施工时间和费用。 ### 四、确定依据 施工顺序的确定依据主要包括: 1. 合同约定的施工顺序的安排。 2. 设计图纸或设计资料的要求。 3. 施工技术、施工规范与操作规程的要求。 4. 施工项目整体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要求。 5. 施工机械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6. 本地资源和外购资源状况。 7. 施工项目的地质、水文及本地气候变化对施工项目的影响程度。 综上所述,施工顺序是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正确安排对于节约施工费用、减少施工时间、提高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