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首钢园环境舞蹈周空间创作研究 **一、引言** 北京首钢园,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见证和代表,其独特的工业遗存与山水生态相结合,形成了极具艺术价值的创作空间。近年来,中国舞蹈家协会选择在此举办环境舞蹈周活动,将舞蹈艺术与传统工业基地相融合,探索舞蹈创作的新模式。本文旨在研究北京首钢园环境舞蹈周的空间创作,分析其创作背景、创作理念、空间利用及创作效果等方面。 **二、创作背景** 自2018年起,中国舞蹈家协会便开始在石景山区举办环境舞蹈展演活动。这一活动旨在通过不同环境的特点,激活编导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中,充分发挥舞者的表达能力,拓宽舞蹈创作的视野和范畴。首钢园因其独特的工业遗迹和山水风光,成为举办环境舞蹈周的理想场所。 **三、创作理念** 环境舞蹈周的创作理念在于结合首钢园的自然环境优势和工业遗址特色,激活编导的想象力和独创性。通过肢体感知建筑、自然或城市空间等不同的环境,挖掘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这种创作模式既能让舞者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也让舞者丰富了创作资源,拓宽了艺术视角。 **四、空间利用** 在首钢园的环境舞蹈周中,空间利用呈现出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活动充分利用了园区内的月季园、三高炉、雕塑艺术馆、秀池、群明湖等各具特色的区域。例如,在秀池地下圆形广场,舞蹈《痕迹》将场地、天井、三高炉进行串联,讲述了一段爱情的起承转合;在二高炉北侧,舞蹈《池》清新上演;在六工汇下沉广场,舞蹈《行走的云》展现了“在时间中出游,在云端相见”的意境。 此外,活动还结合了园区的工业元素,如冷却塔、高炉等,与舞蹈艺术形成鲜明对比,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与心灵震撼。 **五、创作效果** 环境舞蹈周在首钢园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舞蹈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促进了文化与环境的深度对话。舞蹈与环境完美融合,共同诉说着城市变迁的故事,展现着艺术与生活的和谐共生。 同时,环境舞蹈周也提升了首钢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这一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舞蹈爱好者的关注,为首钢园带来了更多的人气和活力。 **六、结论** 北京首钢园环境舞蹈周的空间创作研究表明,通过将舞蹈艺术与传统工业基地相融合,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这种创作模式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也促进了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种创作模式,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