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运用了黑格尔的多个哲学观点来增强其历史感,并深入论述了原子的偏斜运动。以下是对这两个方面的详细分析: ### 一、运用的黑格尔观点以增强历史感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和运用,提升了其论述的历史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存在论与本质论的融合**: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存在论与本质论,将其应用于对原子运动的分析中。他认为,原子的直线式下落运动是原子的定在(即直接性存在),而偏斜运动则揭示了原子的本质特性。这种从存在论到本质论的过渡,使马克思的论述具有了更深的历史感和哲学深度。 2. **对立统一的关系**:黑格尔强调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在论述原子的偏斜运动时,也采用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原子的直线式下落运动与偏斜运动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映现、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原子的完整运动形式。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仅体现了原子的内在矛盾,也预示着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 3. **自我意识的发展**: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精神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原子的偏斜运动来象征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原子在偏斜运动中与其他原子发生碰撞和排斥,从而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独立性。这一过程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相似,都是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实现的。 ### 二、论述原子偏斜运动的原因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原子偏斜运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原子的斥力**:马克思认为,原子的斥力是产生偏斜运动的根本原因。原子的斥力使得原子在直线下落过程中能够偏离原来的轨迹,从而实现偏斜运动。这种斥力不仅体现了原子的独立性,也为其与其他原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 2. **偶然性与独立性的体现**:原子的偏斜运动体现了其偶然性和独立性。与直线下落运动相比,偏斜运动打破了原子的盲目必然性束缚,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运动。这种偶然性和独立性不仅为原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其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奠定了基础。 3. **社会交往的象征**:马克思将原子的偏斜运动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象征。他认为,原子在偏斜运动中相遇和冲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这种交往不仅促进了个人独立性和自由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运用黑格尔的存在论与本质论、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等观点,增强了其论述的历史感。同时,他详细论述了原子偏斜运动的原因,包括原子的斥力、偶然性与独立性的体现以及社会交往的象征等方面。这些论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原子运动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

点赞(0)
×
关注公众号,登录后继续创作
或点击进入高级版AI
扫码关注后未收到验证码,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