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骨柔情照山河——读《英雄刘胡兰》有感 当合上《英雄刘胡兰》的书页时,我的指尖还微微发烫,仿佛触摸到了1947年1月12日那个寒风凛冽的清晨。十五岁的刘胡兰躺在铡刀下的场景,像一柄烧红的烙铁,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头。这个与我妹妹同龄的少女,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少年强则国强"。 ### 一、布衣少女肩上的千钧重担 书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刘胡兰十岁担任儿童团长时的细节。当其他孩子还在玩跳房子时,她已经举着红缨枪在村口站岗。1945年冬天,她带着妇女支前队为前线送军鞋,零下二十度的寒风中,她把最后一块玉米饼塞给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自己却饿得昏倒在雪地里。这些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冬天,我因为不想穿厚棉衣而和妈妈赌气的情景。与刘胡兰相比,我们连"冷"字的真正含义都不曾理解。 书中特别描写了1946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当时国民党军队逼近文水县,组织决定让女同志转移上山。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姑娘却挺直腰板说:"我年纪小,目标小,留下来能多干点事。"她连夜组织群众转移粮食,用稚嫩的手掌搬运着百斤重的粮袋。月光下,她单薄的身影与粮堆形成鲜明对比,却像座不可动摇的小山。 ### 二、铡刀下的凛然正气 当叛徒石五则带着国民党军队闯入云周西村时,刘胡兰正在给伤员换药。听到抓捕共产党员的喊声,她把最后半碗米汤喂给重伤员,自己却镇定地走向大庙。书中这样描写审讯场景:"敌人把六位乡亲推到铡刀前,鲜血溅在刘胡兰的棉袄上。她抹了把脸,突然仰头大笑:'怕死就不当共产党!'"这种笑,让凶残的刽子手都不禁后退半步。 最让我揪心的是铡刀落下的瞬间。书中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却通过围观村民的反应来表现震撼:七十岁的陈大娘当场昏厥,放牛娃二蛋哭喊着扑向刑场,连平日最胆小的王婶都抓起石头砸向敌人。这种集体性的悲痛,比任何直接描写都更有力量。当读到毛主席亲笔题词时,我仿佛看见那个寒冬突然涌进了万丈春光。 ### 三、英雄血脉里的时代回响 在刘胡兰纪念馆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她用过的搪瓷缸和磨破的布鞋。这些物件让我想起自己书包里崭新的文具盒,想起每天早餐时妈妈准备的温牛奶。书中提到,刘胡兰生前最大的愿望是"等革命胜利了,要办个识字班,让村里姐妹都能写自己的名字"。而今,她的故乡文水县早已村村有学校,我们教室里配备的电子白板,是她那个年代想都不敢想的"神器"。 去年暑假,我作为红领巾讲解员在刘胡兰纪念馆服务。当给参观者讲述"金牙事件"时,有位老爷爷突然落泪。他说自己就是当年被刘胡兰掩护过的民兵,那个总把最后一块红薯留给伤员的姑娘,在他记忆里永远停留在十五岁的模样。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让我真正理解了"英雄永不朽"的含义。 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正洒在校园的五星红旗上。刘胡兰牺牲时没有留下照片,但她的形象却通过无数人的记忆活了下来。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或许不需要面对铡刀,但当我们遇到数学难题想放弃时,当我们在运动会上想要退缩时,那个站在铡刀前微笑的少女,就会从历史深处向我们投来鼓励的目光。这目光提醒着我们:英雄精神,永远是照亮前行道路的星光。

点赞(0)
×
关注公众号,登录后继续创作
或点击进入高级版AI
扫码关注后未收到验证码,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