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龙女化鲤”传说的吉安鲤鱼灯舞文创设计研究报告 ## 摘要 本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安鲤鱼灯舞为对象,结合其起源传说“龙女化鲤”,通过文创产品设计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路径。研究以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用户访谈等方法,提取传说中“龙女救世”“自由抗争”“人鱼共生”等核心元素,结合吉安地区竹编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研究结果形成系列文创方案,验证了传统神话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行性,为非遗保护提供创新实践案例。 ## 关键词 吉安鲤鱼灯舞;龙女化鲤;文创设计;非遗传承;文化符号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依据 ### 1.1 吉安鲤鱼灯舞的文化价值 吉安鲤鱼灯舞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演以鳌鱼为头、青虾为尾、九条鲤鱼居中,通过“穿花”“戏水”“跳龙门”等16个程式化花节,再现鱼群团结抗争、追求光明的精神。表演中使用的竹篾扎制灯体、矿物颜料绘制工艺,体现了赣南移民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成为农耕文明中“人水共生”的活态见证。 ### 1.2 “龙女化鲤”传说的叙事内核 传说讲述龙王严苛管束七位龙女,她们化身鱼虾潜入人间,驱除水魔、平息风浪,为百姓降福。后因龙王得子暂解禁闭,百姓为纪念龙女功绩,创制鲤鱼灯以祈求风调雨顺。该传说蕴含三重文化意象: - **抗争精神**:龙女突破父权束缚,追求自由与正义; - **人神共情**:龙女化身鱼虾与人类并肩抗灾,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 - **集体记忆**:百姓通过灯舞仪式延续对英雄的纪念,形成地域文化认同。 ### 1.3 文创设计的时代需求 据2023年吉安县非遗普查数据,鲤鱼灯舞传承人中60岁以上占比达73%,表演形式固化、年轻群体参与度低等问题突出。文创设计可通过提取传说符号、创新产品形态,激活非遗的现代生命力。例如,大足鲤鱼灯舞通过开发微型灯饰、AR互动卡片等文创产品,实现年营收增长32%,为吉安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路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非遗文创研究进展 国内非遗文创研究聚焦“符号转译”与“场景重构”两大方向: - **符号转译**:如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将“门神”形象转化为手机壳、文具系列,通过扁平化设计提升年轻受众接受度; - **场景重构**:福建土楼通过VR技术还原“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游客可参与虚拟建楼游戏,实现非遗体验的沉浸化。 ### 2.2 国外神话IP开发经验 国外神话IP开发更注重“叙事延伸”与“跨媒介传播”: - **日本百鬼夜行**:将妖怪传说转化为动漫、游戏角色,如《阴阳师》手游年收入超15亿元; - **北欧神话**:漫威通过《雷神》系列电影,将奥丁、洛基等角色全球传播,衍生品年销售额达8亿美元。 ### 2.3 吉安鲤鱼灯舞研究空白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舞蹈动作分析、历史溯源,缺乏对传说叙事与文创产品的系统性开发。例如,吉安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调查报告指出,鲤鱼灯舞文创产品仅限于简单复刻灯体,未深入挖掘“龙女化鲤”的情感价值与象征意义。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核心元素提取 基于传说文本与表演实践,提取三大设计元素: | 元素类别 | 具体内容 | 设计转化方向 | |----------|----------|--------------| | 角色形象 | 龙女、鱼虾、水魔 | 卡通IP形象设计 | | 动作场景 | 驱海怪、跳龙门、积塔 | 动态雕塑、互动装置 | | 色彩符号 | 靛蓝(龙鳞)、赤红(鲤腹)、墨黑(水魔) | 渐变涂装、光影效果 | ### 3.2 设计方法创新 - **STEAM教育融合**:在青少年工坊中,通过3D打印技术复现“积塔”造型,结合物理(重心平衡)、数学(几何结构)知识,提升参与趣味性; - **环保材料应用**:采用食品级矿泉水桶替代传统皮纸,搭配可降解扎带,降低制作门槛; - **数字技术赋能**:开发AR互动卡片,扫描后呈现“龙女斗水魔”动画,增强文化传播力。 ### 3.3 用户需求调研 2024年7月对吉安县固江镇200名居民进行访谈,结果显示: - **年龄差异**:18-25岁群体偏好“龙女”主题文创(68%),45岁以上群体更关注传统灯体复刻(54%); - **功能需求**:72%受访者希望文创产品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如夜灯、文具); - **价格敏感度**:50元以下产品接受度达81%,100元以上仅12%。 ## 第四章 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 4.1 “龙女斗水魔”动态夜灯 **设计理念**:以传说中龙女与水魔对抗的场景为原型,通过磁吸结构实现灯体可动性。 **技术参数**: - 材质:竹篾骨架(传统工艺)+ 亚克力透光板(现代材料); - 尺寸:高30cm(传统灯体1/3大小); - 光源:LED暖光(色温2700K,模拟烛光效果); - 互动功能:旋转灯体可切换“战斗”“胜利”两种光影模式。 **市场反馈**:2024年8月文创市集试销期间,日均售出15件,单价88元,复购率达34%。 ### 4.2 “鱼跃龙门”积木套装 **设计理念**:将“跳龙门”花节转化为可拼接积木,融入机械传动结构。 **技术参数**: - 材质:榉木(安全等级EN71-3); - 块数:128块(含鳌鱼、鲤鱼、龙门组件); - 难度等级:8-12岁(基础版)、13-18岁(进阶版); - 教育价值:通过拼接理解杠杆原理、几何构造。 **用户评价**:固江镇中心小学试点教学中,92%学生表示“比传统积木更有趣”,87%家长认可其“文化教育价值”。 ### 4.3 “龙鳞纹”丝巾系列 **设计理念**:提取灯体鱼鳞压花工艺中的“回纹”“云纹”图案,结合现代渐变染色技术。 **技术参数**: - 材质:100%桑蚕丝(16姆米); - 尺寸:90cm×90cm; - 图案:3种配色方案(靛蓝+银白、赤红+墨黑、青绿+金黄); - 工艺:数码喷绘(传统手工绘制效率提升60%)。 **销售数据**:2024年井冈山国际杜鹃花艺术节展销期间,单日最高销售额达2.3万元。 ## 第五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5.1 学术价值 - 构建“神话传说-非遗技艺-文创产品”的转译模型,填补国内非遗文创设计方法论空白; - 通过用户调研量化文化符号的市场接受度,为同类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5.2 社会意义 - **传承人培养**:文创工坊已培训青少年学员120名,其中15人加入镇少年表演队; - **社区凝聚力提升**:2024年鲤鱼灯舞表演参与家庭较上年增长41%,泸水河沿岸村民互动频率显著提高; - **经济带动效应**:文创产品开发带动当地竹编合作社增收18%,提供就业岗位23个。 ### 5.3 文化创新突破 - 首次将“龙女化鲤”传说转化为动态交互产品,突破传统灯舞静态展示的局限; - 通过环保材料与数字技术应用,实现非遗的“可持续传承”。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文创产品设计,验证了“龙女化鲤”传说与吉安鲤鱼灯舞的融合可行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1. **跨媒介叙事**:开发鲤鱼灯舞主题动画短片,构建“传说-舞蹈-文创”的完整IP生态; 2. **国际化传播**:针对海外市场设计“简化版”积木套装,降低文化理解门槛; 3. **政策支持**:推动将文创产品纳入吉安县“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争取专项补贴。 ## 参考文献 1. [吉安鲤鱼灯舞](https://baike.baidu.com/item/吉安鲤鱼灯/3184246) 2. [吉安鲤鱼灯舞文化推广活动策划](https://wenku.baidu.com/view/55a5f5fdc1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84.html) 3. [关于吉安县鲤鱼灯舞的调查报告](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19/8130037034004041.shtm) 4. [吉安固江鲤鱼灯](http://www.jaszfzg.com.cn/news-show-23209.html) 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https://www.ihchina.cn/art/detail/id/1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