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若处置不当可能导致感染、疤痕增生甚至功能障碍。以下为科学、分阶段的烫伤处置措施,结合医学指南整理: ### **一、紧急处理阶段(烫伤后0-10分钟)** 1. **脱离热源** - 立即远离热水、火焰、蒸汽等高温环境,避免二次烫伤。 - 若是化学烫伤(如酸碱),需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20分钟。 2. **冷却降温** - **流动冷水冲洗**:用15-20℃的自来水持续冲洗烫伤部位10-2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减少余热损伤。 *⚠️ 禁忌*:勿用冰水或冰块直接敷,可能造成冻伤;勿用酱油、牙膏等涂抹,易引发感染。 - **局部降温**:若无法冲洗,可用干净湿毛巾冷敷(每5分钟更换一次)。 3. **保护创面** - 轻轻脱去或剪开烫伤处衣物,避免撕扯皮肤。 - 保留水泡表皮(除非已破裂),可减少感染风险。 ### **二、初步评估与分类** 根据烫伤深度和面积判断严重程度: - **一度烫伤**:仅表皮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如轻度晒伤)。 - **二度烫伤**: - *浅二度*:水泡饱满,剧痛,2周内愈合。 - *深二度*:水泡较小,皮肤苍白或红白相间,痛觉迟钝,3-4周愈合。 - **三度烫伤**:皮肤焦黄、炭化,痛觉消失,可能需植皮。 **需立即就医的情况**: - 三度烫伤或面积超过手掌大小(成人)。 - 面部、手部、会阴部或关节部位烫伤。 - 伴有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全身症状。 - 化学或电击烫伤。 ### **三、后续处理与护理** 1. **清洁与消毒** -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温和肥皂水轻柔清洗创面,去除污物。 - 避免用力擦拭,防止水泡破裂。 2. **涂抹药膏** - 浅度烫伤:可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或烧伤专用膏(如磺胺嘧啶银)。 - 深度烫伤:勿自行用药,需医生处理。 3. **包扎与固定** - 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创面,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 面部烫伤可用干净纱布或口罩保护,避免阳光直射。 4. **缓解疼痛** - 口服非处方止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四、日常护理与预防感染** 1. **保持干燥清洁** - 每日更换敷料,观察创面是否有红肿、渗液或异味。 - 避免沾水,洗澡时可用防水敷料保护。 2. **促进愈合** - 适度活动未受伤部位,防止关节僵硬。 - 饮食增加蛋白质(如鸡蛋、瘦肉)和维生素C(如柑橘类),促进修复。 3. **疤痕管理** - 愈合后可使用硅胶贴或疤痕凝胶(如积雪苷霜)减少增生。 - 避免阳光暴晒,防止色素沉着。 ### **五、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 **误区1**:用酱油、牙膏、蛋清等“偏方”治疗。 *➔ 风险*:可能引发过敏、感染或掩盖病情。 - **误区2**:强行挑破水泡。 *➔ 正确做法*:小水泡可自行吸收,大水泡需医生无菌处理。 - **误区3**:烫伤后立即涂抹红药水或紫药水。 *➔ 风险*:影响医生对伤口的判断。 ### **六、何时需紧急送医?** - 儿童或老人烫伤(因皮肤薄,更易深层损伤)。 - 烫伤部位出现黑色焦痂或皮肤脱落。 - 伴有发热、寒战、伤口异味等感染迹象。 - 怀疑吸入性损伤(如火焰烫伤伴呼吸困难)。 **总结**:烫伤处理需遵循“冲、脱、泡、盖、送”原则(冷却、脱衣、浸泡、覆盖、就医)。轻度烫伤可居家护理,但深度或大面积烫伤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