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钢的铸造工艺特点除收缩大外,还包括**熔点高导致浇注温度高、流动性差、易氧化吸气、型芯砂要求高、需设置冒口冷铁补缩、工艺设计需遵循凝固原则**等,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熔点高,浇注温度高**:铸钢的熔点通常在1500℃左右,浇注温度需控制在1550-1650℃之间。高温浇注可提升钢水的流动性,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晶粒粗大、热裂、气孔和粘砂等缺陷。因此,小型、薄壁及形状复杂的铸件浇注温度约为钢的熔点温度+150℃,大型、厚壁铸件的浇注温度比其熔点高出100℃左右。 2. **流动性差**:铸钢熔点高,液态钢水黏度大,填充能力弱,易导致浇不足和冷隔缺陷。为防止此类问题,铸钢件的壁厚不能小于8mm,浇注系统的结构需力求简单,且截面尺寸比铸铁的大。 3. **收缩率大**:铸钢凝固时体积收缩显著,液态到固态收缩约3%,固态收缩约7%,易形成缩孔、缩松。为防止这些缺陷,需采用冒口、冷铁和补贴等措施实现顺序凝固。冒口所耗钢水常占浇入金属重量的25%-50%,在热节处需设置冷铁以控制凝固顺序。 4. **易氧化吸气**:高温下钢水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夹杂物,同时易吸入气体导致气孔缺陷。为减少气体来源,铸型多采用干型或快干型,如CO2硬化的水玻璃砂型,并在铸型表面涂覆石英粉或锆砂粉涂料。 5. **型芯砂要求高**:铸钢对型芯砂的耐火度、强度、透气性和退让性要求高。多采用颗粒较大且均匀的石英砂,大铸件多用人工破碎石英砂或耐火性更高的镁砂、铬铁矿砂及锆砂等。型(芯)砂中还常加入糖浆、糊精或锯木屑等,以提高砂型(芯)的退让性和出砂性。 6. **工艺设计需遵循凝固原则**:薄壁件或易裂件采用同时凝固原则,开设多道内浇口使钢水迅速均匀充满铸型;壁厚相差较大的铸件则采用顺序凝固原则,在厚壁部位设置冒口进行补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