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铸型湿分迁移理论,在铸型工艺方面应采取以下关键措施,以控制湿分迁移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 **1. 优化型砂配比与性能** - **控制型砂水分**:湿型砂的水分含量需严格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通常通过紧实率或手捏感觉判断)。水分过高会导致湿分迁移加剧,形成高湿度凝聚区,降低型砂强度;水分过低则型砂可塑性差,难以成型。 - **选用合适粘结剂**:优先使用钠膨润土或经活性处理的膨润土,因其热湿拉强度显著高于钙膨润土,可减少高湿度条件下的型砂强度下降。例如,上海机床铸造六厂将钙膨润土改为钠质膨润土后,夹砂缺陷完全消除。 - **添加附加物**:加入木屑、山芋粉或糊精等纤维性物质,可增大铸型变形量,减小内应力,增强型砂层间联系,防止表面层脱离。木屑添加量一般为0.5%~2%。 ### **2. 改进造型与烘干工艺** - **表面烘干处理**:对铸型表面层进行烘干,降低初始含水量,减少浇注时湿分迁移量。烘干需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烘干导致型砂强度下降或返潮。 - **合理设置通气孔**:在造型时用通气针(直径5~8毫米)扎通气孔,高度需接近模型工作表面,使干燥区产生的气体能顺利逸出。通气孔过浅或位置不当会导致气体被水分凝聚区阻挡,增加气孔风险。 - **采用干型或表面干型**:对于大型铸件,可部分或全部采用干型,减少湿分迁移。干型需彻底烘干以去除自由水,但浇注时仍可能因有机物燃烧或粘土矿物析出水分引发湿分迁移,需注意烘干规范。 ### **3. 控制浇注系统与金属液参数** - **平稳浇注**:设计浇注系统时避免金属液直接冲击砂型,确保液态金属平稳、均匀、连续地流入型腔,减少对砂型的冲刷作用。 - **设置避渣措施**:在浇注系统中采用离心式集渣包等结构,利用离心力分离金属液中的杂质和砂粒,防止其进入型腔后被湿分迁移带动,造成夹砂或气孔缺陷。 - **优化浇注温度**:浇注温度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高导致湿分迁移加剧,或过低影响金属液流动性。温度峰值需结合铸件材质和尺寸确定。 ### **4. 预防夹砂与气孔缺陷** - **减小型砂体积变化**:选用石英含量较低或颗粒度较粗的原砂,降低加热时型砂的膨胀量。石英砂在573℃相变时可能突然膨胀,导致铸件开裂,需根据铸件材质合理选择。 - **提高高湿度区强度**:通过调整粘土含量、添加附加物或优化烘干工艺,提高湿分迁移形成的高湿度凝聚区的热湿拉强度,防止表面层与里层分离。 - **控制气体压力**:确保型砂透气性良好,使干燥区产生的气体能迅速排出,避免气体压力过大导致砂层拱起或翘曲。 ### **5. 针对特定铸件的工艺调整** - **大型铸钢件**:优先使用铬矿砂、锆砂等特种砂作防粘材料,或配制成涂料使用。这些材料耐火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可有效防止化学粘砂和机械粘砂。 - **中小铸钢件**:可在面砂中加入少量氧化铁粉(西红粉),促使铸型表面形成烧结壳,防止液体渗入。

点赞(0)
×
关注公众号,登录后继续创作
或点击进入高级版AI
扫码关注后未收到验证码,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