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抗战精神铸魂,在新时代征程中坚定民族信仰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伟大的胜利不仅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更在世界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永恒的精神丰碑。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回望,抗战胜利的纪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精神动员。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民族信仰,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 一、历史回响:抗战胜利的多维价值 ### (一)民族命运的转折点 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沉沦走向复兴的关键转折。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主权沦丧、民生凋敝。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更是将中华民族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然而,14年浴血奋战中,中国人民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彻底粉碎了日本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收复了甲午战争后被窃取的领土,洗刷了近代以来“东亚病夫”的屈辱。这场胜利证明,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积淀的民族,在捍卫主权和尊严时,能够爆发出改天换地的力量。 ###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支点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占其二战总伤亡的70%以上;牵制日军精锐,使其无法全力“北进”苏联或“南进”东南亚,为盟军争取了战略主动权。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直言:“假如中国被打垮,日本可以轻易调兵攻占澳洲、印度。”中国的持久抗战,不仅捍卫了自身主权,更以血肉之躯为人类文明筑起屏障,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柱。 ### (三)国际地位的重塑与精神旗帜的树立 抗战胜利推动中国从半殖民地国家跃升为世界五大国之一。中国参与签署《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主导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些成就背后,是抗战中展现的坚韧与担当。更关键的是,中国以弱胜强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自力更生、团结御侮”的典范,证明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历史逻辑。 ## 二、时代叩问:新时代青年为何需要抗战精神? ### (一)应对复杂挑战的精神铠甲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加剧、意识形态冲突频发。青年一代既面临科技革命的机遇,也承受着文化渗透、价值冲突的压力。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团结,为青年提供了抵御精神侵蚀的免疫系统。例如,面对西方对华技术封锁,青年科研人员若能以“科技报国”为志,便是对抗战时期“实业救国”精神的现代传承。 ### (二)突破发展瓶颈的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绝非坦途,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领域仍需攻坚克难。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太行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新四军在苏北“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的奋斗哲学,恰恰是破解“躺平”“佛系”心态的良药。青年若能将“艰苦奋斗”内化为行动自觉,便能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岗位上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 ###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坐标 抗战胜利证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当前,气候变化、疫情大流行等全球性挑战,更需要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与今日中国“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一脉相承。青年在国际交流中展现的开放包容,正是对“亲仁善邻”传统的新诠释。 ## 三、实践路径:青年如何传承民族信仰? ### (一)以历史为镜:在记忆重构中筑牢根基 1. **创新传播形式**: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李玘通过故事化讲解,将抗战历史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的“精神图谱”;山东大学学生栾天舒利用AI技术复原抗战老兵影像,让记忆穿越时空。青年可借助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历史教育场景。 2. **深耕本土资源**:黑龙江虎林市教师李瑶带领学生走访虎头要塞,在遗址中触摸历史温度;湖北师范大学以女通讯兵为原型创作舞蹈《烽线芳华》,用艺术激活红色基因。这种“在地化”教育,能让民族信仰更具地域认同感。 ### (二)以行动为笔:在现实参与中书写担当 1. **投身国家战略**:陆军第82集团军“刘老庄连”战士杨永杰在灭火救援中践行“把人民放在身后”的誓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孙宇轩向抗战老兵展示歼-15模型,彰显科技报国之志。青年应主动对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国家需求,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 2. **践行核心价值**:在社区服务中传递互助精神,在学术研究中恪守诚信原则,在国际交往中展现文化自信。这些日常选择,正是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具体化。 ### (三)以创新为翼:在时代变革中焕发活力 1. **突破思维定式**:抗战时期地雷战、地道战的“非对称作战”思维,启示青年在科技竞争中以创新破局。例如,青年创业者可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开辟新赛道,用“中国方案”解决全球问题。 2. **构建话语体系**:面对西方舆论偏见,青年需学会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如通过海外社交媒体传播抗战影像,用数据反驳“中国威胁论”,让世界听到青年视角下的历史真相。 ## 四、结语:让信仰之光照亮未来 80年前,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胃里仅存草根棉絮;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纵身跳崖;无数无名英雄用生命诠释了“民族至上”的信仰。今天,这种信仰已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纪念抗战胜利不是沉溺于悲情,而是从历史中汲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传承民族信仰不是重复口号,而是在每个岗位上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当青年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抗战精神便真正实现了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力量的转化,成为照亮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灭灯塔。

点赞(0)
×
关注公众号,登录后继续创作
或点击进入高级版AI
扫码关注后未收到验证码,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